我院吴宏洛教授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10-24浏览次数:249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2017年10月23日 第九版 理论周刊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最后关头,传统的扶贫思路亟需转变成供给侧改革思维,以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机制和激发新动能。

    扶贫供给侧改革,就是指从扶贫投入侧入手,通过优化扶贫投入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提高扶贫质量,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核心在于进一步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好扶贫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甚至错位等问题。

    精准扶贫中的供给侧问题

    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传统扶贫模式的再造 ,要求优先考虑贫困居民的需求,从供给侧入手解决扶贫痛点和难点,提升扶贫质量,增强扶贫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既往扶贫成效看,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一,扶贫供需错位。一些贫困地区忽视地方实际,克隆式扶贫问题突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成因各不相同,扶贫政策理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但是,一些地区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扶贫经验,制造了诸多扶贫羊变餐桌羊的笑话。一些地区扶贫项目不接地气,扶贫资金消耗在无效益的扶贫项目上,贫困农村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问题依然如故,得不到有效的改善。第二,在扶贫项目推进过程充斥弄虚作假、违规招投标、虚假询价、人为抬高采购底价、供货来源不正、低劣产品用于扶贫物资、资金层层截留私分等问题,严重影响扶贫资金效益。第三,扶贫对象识别不到位。县域层面,一些官员“坐贫吃贫”意识严重,为争夺国家扶贫资源,享受扶贫政策红利不愿“摘帽”。

    综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需要在增加扶贫供给总量的同时,着力加强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可以说,扶贫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和新动力。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弥补精准扶贫短板

    首先,要突出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需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把“投入侧”改革作为扶贫供给侧改革重点。一是要加强基础扶贫。广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要因地制宜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二是扶贫精准到户。针对贫困户致贫成因,对症下药,补好补齐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短板”。三是大力发展医教扶贫。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四是强化就业扶贫。加大转移就业培训投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五是继续做好搬迁扶贫。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让贫困地区的农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其次,要创新扶贫“供给侧”管理机制。把“投入侧”作为扶贫“供给侧”管理的重点。“供给侧”管理重点应放在“投入侧”,明确脱贫攻坚的重点是人口脱贫,做到为贫困人口办最急需办的事;扼守“投入侧”口子,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杠杆作用;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

    第三,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由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注重“产出侧”到注重“投入侧”,是“十三五”时期扶贫理念的重大变革,与此相匹配需要扶贫思维的进一步转变。一是转变领导方式。贫困地区党委、政府领导扶贫的方式要进一步由扶贫部门抓扶贫转变为党委、政府抓扶贫,避免“双组长制”流于形式。二是转变思维方式。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以扶贫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因户施策推进精准扶贫到户到人。三是转变组织方式。要用“供给侧”理念激发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第四,补足贫困地区发展短板。一是补齐市场主体短板。农村要实现供给侧改革,就要实现农村经营主体的变化。要克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提升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市场主体。随着农业市场不断完善、竞争不断加剧、农业开放化和国际化不断加快,贫困农户作为农村微观经营主体显得越来越脆弱。需要大力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来丰富和完善农村市场主体。

    二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发展经济是减贫的前提,产业是发展的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贯彻“质量兴农”发展战略。打响地方特色品牌,构建特色明显、经营多元的生态农业新格局。针对贫困县域实际,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电子商务、观光农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结合庭院经济发展,重点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紧紧抓住“互联网+”的历史机遇,发展农村电商事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增加互联网扶贫的机遇与效果。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增收技能。

    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要大力提升贫困镇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同步发展。以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为抓手,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有品质、生活有盼头。

    四是补齐农村人才短板。扶贫开发,不仅是扶贫对象增收致富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根本。针对农村人才供给难的问题,既要积极引进人才,吸引人才回流,更要开发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发挥好农村“土专家”的引领作用。针对“无处创业”“不会创业”“无资创业”等问题,要创新政策举措,促进有条件的扶贫对象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要坚持规划、投入和资源配置“三优先”,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极其薄弱、义务教育水平较低、高中教育滞后、职业教育与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遗传。

    五是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和参合率,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