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傅慧芳 潘胜楠: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时间:2023-02-07浏览:519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来源:福建日报  2023-02-07  09  求是 理论周刊)

傅慧芳 潘胜楠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加以强调,并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全新论断不仅揭示了党百余年来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深刻启示,深化了对坚持理论创新宝贵历史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更聚焦当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赶考之路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历史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当前,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巩固思想基础,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要求,创立了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方面系统凝练概括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明确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特别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推动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系统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根本政治立场、彻底理论品格、独有精神气质与科学思想方法。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全面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以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比较为着力点深化研究,形成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努力开拓学术研究新格局。要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密联系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联系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联系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具体的发展事实增进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体悟,切实提升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其真正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进而以实际行动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立足实践基础,深度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科学理论总是与伟大实践彼此辉映、相互激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强调,明确了未来五年、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基于我国国情与发展现实的重大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现实和实践基础。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阔实践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同“六个必须坚持”的论断进行整体把握,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对既有概念进行新诠,又勇于突破既有认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中提炼新概念,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紧密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方法原则,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把党在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已经成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上升至理论高度。特别是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任务,将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切实聚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作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客观要求的正确回答,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形成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同和拥有的科学理论,进而以其自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世界向度,以天下情怀观察和把握世界,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创造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让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不断提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说服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因素。

◆夯实历史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这一文化形态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系统展现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熔铸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这不仅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

根据唯物史观原理,任何人在任何社会和时代创造自己的历史都不可能完全破除传统,他们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因此,唯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贯通,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永不消退的民族特色。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牢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缔造的璀璨文明,从中华文明的思想精粹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腴沃土。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并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前提下结合新的时代情境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与此同时,要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和抵制“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全体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要以博大胸怀和包容心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不同国家对文明实现路径的探索,从而在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以多种文化的汇通融合接续创造能够回应和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理论形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主体性研究”(17AZZ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