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用信仰之光照亮青年学子前行的路

时间:2017-08-29浏览:231

用信仰之光照亮青年学子前行的路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7-09   02版  要闻2

本报记者  谢婷

6月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设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全校师生共同阅读《优秀基层干部的楷模——廖俊波》,并展开读后感大讨论。校党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向先进看齐、向模范致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每位师生心中。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师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提升领航能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地

如何学习研究宣传好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关键在于高校拥有传播先进思想理论的能力。

为此,我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把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5个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一级学科列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

去年以来,全省推动16所公办本科高校、2所民办本科高校、3所高职院校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省启动实施“1N”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航计划,遴选建设5所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每所结对帮扶基础相对薄弱的2所本科高校和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以重点带一般、公办带民办,全面提升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福建师大作为“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举全校之力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在全国起示范作用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该校已聚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深入开展当代中国新实践和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一般项目16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项。已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60多部,成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理论丛书。同时,该校还成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党委讲师团,推动理论宣讲队伍专家化、宣讲对象分众化、宣讲平台网络化、宣讲服务多样化,为校内外单位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2016年以来开展理论宣讲100多场。

民办高校奋起直追。414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整合原有的马列主义教学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等资源,率先成立我省第一家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该校聘请34名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创新计划。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工作彰显特色。黎明职业大学作为我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加强思政教育教学。同时,成立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再教育。

在课堂主阵地之外,我省还积极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计划,举办全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在大学生中开展以“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为主题的征文和微演讲活动,建设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选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共党史等一批大学生理论读书社,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联互促、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

打造同心圆,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强高校哲学社科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三轮对2000多名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全员轮训。同时,制定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五年规划,通过“师与师”教研结对带教、“校与校”对口协作等,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

在不断提升我省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我省努力办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动教师回归课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使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我省不少高校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喜人气象。在福建工程学院的公选课上,授课老师除了思政教师,还会出现校党委书记、校长,更常有法学、经济学等多个专业的专家学者。老师们集体备课,博采众长。课堂既有理论支撑又针对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很多学生上了一学期后又选一学期。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亲自主持该校思政教材的编写与修改。他介绍,学校将打造书记、校长、教师全员育人的同心圆,进一步深化党政协同,把思政教育同学校中心工作一起布置、一同推进,积极打造思政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育人模式。

借力新媒体,思政工作内容形式推陈出新

如何借助时代元素为思想政治工作添彩,搭乘网络快车为思想政治工作提速,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形态,是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坚持善谋、善建、善用、善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内容供给,开发建设成具有我省特色的省级易班思政网页;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高校易班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省级易班中心,全省85所普通高校开通建设易班,占比近97%

厦门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文化融入师生网络生活中,紧密贴近师生思想实际,推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科技性、应用性兼具的网络文化产品。2016年实现1915门本科课程上网,同时借助易班优课平台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和日常教育,累计使用人次超45万。

福州大学开发易消息、易学习、易服务、易社区等八大功能模块,把学生选课、奖助贷、医保申请、挂号就医、快递提取、车船代购、失物招领等服务链接进易班,在全国率先建成综合性校本化服务平台。

福建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在全国高校率先研发上线集思想性、学习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青马易战”易班移动端软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充分利用“五微五阵地”优势,开发“福师大小葵”视频、动漫、折页等红色网络文化产品,增强理论教育传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福建农林大学借力信息技术,思政课教学实施“一主三辅”教学模式,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同时开展开设系列入文选修课、举办思想者读书沙龙讲座、建设网络互动平台等三种辅助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的阵地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

高校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钙”源地。福建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高校成为青年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