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探索文化赋能教育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我院“拾光助乡”实践队于7月14日至18日赴泉州安溪县、南安市铺前村、岑兜村、苏内村和奎霞村,开展以“古村新声:乡村文化教育振兴计划”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沉浸式探寻非遗魅力 激活文化传承基因
7月14日,实践队以“双艺并探”形式深入乡野,系统考察高甲戏与南音两大非遗项目。在岑兜村高甲戏户外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图文史料与实物展陈,系统梳理该剧种的历史渊源、艺术流派及经典剧目,重点研究其独具特色的丑角表演体系,深刻感悟这门扎根闽南生活的传统艺术所蕴含的诙谐智慧。
走进安溪高甲戏传承中心,队员们现场观摩《莫耶·延安颂》等经典唱段,与演员围坐交流,深入探讨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融合路径。在苏内村清风阁,南音艺人夜间演绎的《风打梨》《长台别》等经典曲目,让实践队员沉浸式感受千年雅乐的独特韵味。演出结束后,队员们与传承人就“古音今韵”教学转化展开交流,重点探索南音文化融入乡村课堂的有效方式。
系统性研究建筑智慧 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7月15日至16日,实践队聚焦“建筑文化育人”方向,对铺前畲族土楼、石井中宪第、奎霞红砖古厝展开调研。在铺前村土楼,队员们实地考察其方形布局所蕴含的族群聚合智慧;在石井中宪第,深入解析“礼治”与“文气”审美的建筑表达;在奎霞村红砖古厝,系统梳理传统工艺美学的现代传承。队员们一致认为,这些兼具智慧与美感的乡土建筑,为开发特色文化课程提供了鲜活素材。
创新性转化调研成果 打造美育实践课堂
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实践队于7月17日至18日在苏内村紫阳书苑、安溪县“七彩课堂”、三牧书屋开设系列美育课程。通过图文展示、互动体验等创新形式,将高甲戏角色体系、南音乐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实现“戏台”与“课堂”的有机衔接。课程结束后,队员们与苏内村两委进行座谈,就乡村教育需求与创新路径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实践让实践队深刻感受到闽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见证传统文化在乡村课堂焕发的生机活力,探索出文化资源赋能乡村美育的有效路径。实践队表示,将认真梳理实践成果,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青春使命,让千年文脉在乡野沃土绽放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