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辅导工作

时间:2020-04-10浏览:1540

202003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吴宏洛王季潇

 

  据教育部预估,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创历史新高的874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而复杂。面对疫情带来的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以稳就业为首的“六稳”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如何妥善做好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辅导工作,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满足了毕业生精细化就业帮扶的客观需要,也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现实需要。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可能遭遇因部分企业停产、就业机会减少而导致的“工作难找”;另一方面,存在部分毕业生因工作不符合预期的“有业不就”。在此形势下,需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引领,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导青年学生为国分忧。疫情之下,首先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特殊性。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覆盖的优势,通过线上教学渠道为毕业生开设“形势与就业”课程,为毕业生客观分析疫情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帮助毕业生理性面对就业问题,调整就业预期,并及时传递各级政府颁发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措施。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斗争性,通过思想政治在线课程,对网络上林林总总的疫情谣言以及唱衰中国的恶意言论给予强力回击。再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教功能,及时宣传党和国家为应对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好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激发毕业生与国家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让毕业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以积极的心态共度时艰。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鼓励毕业生投身社会急需岗位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毕业生青睐于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就业,排斥或拒绝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工作,出现择业选择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和问题。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就是要引导毕业生正确看待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以抗击疫情中大量涌现的动人故事为典范,勇于投身社会急需的工作岗位。要鼓励毕业生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作为个人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发挥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疫情之下,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抗疫和疫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员力,鼓励学生在原籍配合所在社区和村(居)委会,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基层志愿服务工作,让他们在参与基层抗疫工作中激发奉献精神,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建功立业。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培育作用,涵养毕业生社会责任担当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有利于社会进步,也关系个人的前途与发展。现今一些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多考虑个人的薪酬待遇,少考虑自己的责任担当,遇事避难、无利不往,被社会舆论诟病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追求个人利益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尽管可能会获得短期的利益回报,从长远看反而使毕业生失去更多发展机会。

  此次抗疫行动,全国上下全力以赴、共克时艰,从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的“最美逆行”,到各行各业严防严控的坚守与奉献,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体现了忠诚履职的中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凝结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场生动的现实题材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以此次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为典型,以中国“抗疫好故事”涵养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多种渠道学习、宣传“抗疫故事”,引导毕业生弘扬“抗疫精神”,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拼搏奉献,自觉担当。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就业指导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素质

  受到此次疫情影响,大量用人单位减少线下招聘,转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线上招聘,在线笔试、远程视频面试、AI视频面试等招聘新方式开始出现,更加考验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给毕业生应聘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活动存在生硬、僵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课内课外全过程育人的优势,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载体和多样形式有助于提升就业指导的实效。

  针对疫情给就业形势、招聘方式带来的新变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合理安排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课程与疫后线下课程的学习,将线上应聘技能指导与线下实践演练相结合。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倡导专业教师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实习教育、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中融入职业理想教育、择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与方法教育。再次,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文化活动等隐形教育环节作用,例如组织开展模拟招聘或者模拟职场等活动,锻炼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优势,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于贫困生和受疫情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帮助织密织牢就业保障安全网。通过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设立疫情特殊困难补助政策、就业帮扶和就业救助措施,有针对性地给贫困大学生予切实的就业支持。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作用,消解毕业生的就业恐慌心理

  毕业生面对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遭遇突发疫情,难免出现紧张、焦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不适状况。对此,处理不当会导致毕业生消极低沉、无所适从,给毕业、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处理得当,可使毕业生变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作用,在于以积极的人生观为引导,通过马列经典理论的学习和行为干预等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

  疫情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帮助毕业生化解就业压力,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思想引导,通过线上课程和师生“一对一”教学,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舒缓紧张情绪。二是引导毕业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疫情给就业带来的多重影响,让其既看到疫情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又要看到疫情给应聘求职带来更充裕的准备时间及更新的岗位需求。引导毕业生合理利用居家防疫的时间窗口,熟悉线上笔试、视频面试等新兴招聘方式,梳理个人就业意愿与方向,为求职赢得更充分的准备。三是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实现与就业的关系,鼓励毕业生积极乐观,以良好的心态备战择业大考。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吴宏洛王季潇  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