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0-11-11浏览:602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通知

184

各学院(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结合专业认证内涵要求,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全环节、严标准、实监测、重改进”的闭环螺旋式上升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推动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与完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应遵照学校相关培养方案修订通知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的精神、要求,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三方面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改进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正完善。

(一)评价维度

1.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内涵的科学性及达成度如何;

2.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培养过程的分解落实情况,达成度如何;

3.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二)评价方法

1.内部监控:

1)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应届毕业生和毕业5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跟踪调查;

2)在校生检测分析:对在校生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检测,如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师、学生意见建议,抽取样本进行测验分析等;

2.外部评价:

1)用人单位及利益相关方调查反馈:定期邀请或深入企事业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及发展情况,听取掌握用人单位及利益相关方对毕业生的客观评价;

2)第三方评价:可借助第三方对应届毕业生、毕业5年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二、加强课程评价与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按一流课程的标准要求不断诊断提升课程质量。

  1. 评价维度

1.课程目标:客观性、准确性如何,对相关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2.课程内容与设计:对课程目标实现的支撑情况。

(二)评价内容

可结合“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目标高远(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内容前沿(新、广、深)、学生中心(技术融合、混合教学)、学业挑战(考核方式与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课程评价,具体也可参考《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质量评价参考指标》(详见附件)。

三、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要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本分,积极投入本科教学,要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一)评价维度

课堂教学质量可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各专业可依据专业课程实际参照制定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二)评价方式

1.学生评教:组织定期的学生评教和随堂评价;

2.同行评教:组织教研室、课程组等同行进行有计划、有面有点的课堂教学评价;

3.学院评教:学院领导、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院教学督导组组织评教。

四、加强集中实践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集中实践教学(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的特殊课程,是理论教学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检验,是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途径。要克服轻视思想,突出质量,注重规范,强化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1. 评价维度

1.目标:合理性如何,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2.实施: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评价依据

1.毕业实习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若干意见》、《福建师范大学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指南》等实习相关文件通知精神。

2.毕业论文(设计)

《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检测实施办法》等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文件通知精神。

五、建立工作机制

()完善学院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要求(上述评价方法方式可参照但不仅限于)基础上,各学院专业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用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使本科教学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对,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二)建立评价监测长效机制。在机构、人员、方法、工具、保障上建立评价监测长效机制,切保质量保障工作落地落实。

(三)健全评价、反馈、改进闭环。要同时健全监测评价——分析反馈——督促整改——再评价再检查的运行机制和通道、规程,形成闭环且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系统。


附件: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质量评价参考指标

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

2020917

附件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质量评价参考指标

指标

指标要求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设置,符合本专业目标。可以根据OBE的方式来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符合课程性质。课程性质主要有:通识、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实践必修、实践选修等(通识、必修、选修),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根据课程性质设置对应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可以根据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等进行课程目标的结构化层次化设置。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按照OBE的方法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导课程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充实,突出反映学科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的内容,能反映学科前沿,与应用实际紧密结合,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课程内容支撑课程目标覆盖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四维度,支持“两性一度”。

课程思政

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以教书育人为初心,立德树人为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础理论课程要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伦理与学术道德培养,应用课程还要再增加中国行业发展、职业精神、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等教育。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充分运用专业领域内科学史、行业史等蕴含的思政素材,进行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

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各要素完备、表述准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各环节设计合理,能准确映射毕业要求,有课程目标达成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设计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前沿信息,又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教学设计体现整体性,包含学情分析、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学习评价等要素,始终以课程目标统领课程建设与改进全过程。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打破传统课题的讲授式。

学时设定科学,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合理。

课程团队教师在师德师风、学术造诣、教学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的等级高、数量多。

             教材与资源        

选用教材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注重选用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选用教材应结合学科和专业调整情况,适时做好教材的更新换代工作;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应选用同一部教材。

凡开设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的课程,必须把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该课程指定统一使用教材,必须依托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教学大纲与教案,必须讲授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知识点,必须把马工程重点教材内容作为该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同类教材中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其他各类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百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教材、获奖教材等。

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重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

课程评价

评价理念和质量标准能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相对应。

考核内容应覆盖课程内容,同时也对学生课外学习内容进行考核。

强调过程评价与总体评价的结合,考核项目多元化,避免一考定“成绩”。

试卷:每门课程须拟定3套试卷。统一考试并统一评卷的课程应有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评分的具体要求(如采分点等),三套试题应在题量、题型及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一致,且试卷内容交叉不得超过20%;试卷内容与教学大纲完美匹配,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学生学习效果、学业成绩体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达成评价分析和教学评价结果运用于教学持续改进。教学评价至少包含: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专家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