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大思政课”:我院师生赴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19浏览次数:10


 1115日至17日,我院联合校团委、福建省思政课李颖名师工作室,带领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各学院学生代表近50余人赴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对共建基地——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三茶’融合绿动武夷,科技兴农振兴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师生们在躬行践履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在武夷山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实践队一行举行了福建师范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师生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燕子窠的考察足迹,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历程,深入学习了科技特派员如何以茶科技激活武夷万重茶山,通过发挥地方优势资源,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接着,师生们还在实践基地举行了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如何推进基地育人资源高效转化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实践队伍还前往南平吉溪闽浙赣省委闽江地下航线纪念馆、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洋口红色小镇等地,开展红色场馆里的思政课,回顾红色历史,了解革命事迹,领悟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此次社会实践是我院坚持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师生共研共学,共上一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见所感贯彻落实到学习生活中,让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师生感言

上好“大思政课”,走向社会大课堂,不能成为简单的旅游观光。我们在行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武夷茶的历史、文化、科技、产业等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分小组的深入指导,对出行前资料准备、调研中的考察重点、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调研成果的形式和规范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划。实践中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在地调研、撰写文稿、录制视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去深入理论,贴近现实,发现理论与现实的联通处,那么原本看似枯燥的理论也就变得鲜活可感,也就更加容易被理解,被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颖教授

近年来,福建师大团委持续融入学校“大思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共青团实践教育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方法。这一次,我们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代表们一起前往武夷山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重点围绕寻访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燕子窠的考察足迹,从身边的改革故事中感悟思想伟力,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汲取前进动力。——校团委蒋钦文老师

生态燕子窠,一芽一叶一抹香。20213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往燕子窠开展相关活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谆谆寄语,了解到在“科特派”团队指导下,茶产业成为武夷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的过程。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生,我深刻理解了“学以致用、知识报国”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陈艺萍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茶文化与历史的深度融合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武夷山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为传统茶产业注入了科技力量。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激活当地经济发展活力,也彰显了文化自信。作为历史地理复合专业的学生,我将深入研究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分析茶产业如何与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历史学院2023历史地理复合专业郭怡灵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中激荡不平,那一声声枪响,那一阵阵英勇的呐喊,依然在我的耳畔回荡着。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起来,将所学内容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之中!——法学院2024级法学专业刘弋锐

作为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我有幸能参与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深入到燕子窠科技特派员科普教育基地,了解武夷山三茶统筹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了解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带动茶农增收的过程。我进一步认识到,武夷茶业对推动地方经济、国家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文明交流都有重要作用。在台湾,茶业也是重要产业,两岸茶产业应深化合作、提升品质与品牌影响力,共同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海外教育学院202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蓝梁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