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忠孝廉节”
(来源:福建日报 2022-11-15 12版 理论周刊·文史)
李积庆 文/图
漳州白礁慈济宫恩荣牌坊忠孝故事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到岳麓书院,与主持教事的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应张栻之请,朱熹手题“忠孝廉节”四字立于书院讲堂,后被岳麓书院奉为校训。
忠、孝、廉、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准则,早在先秦时期,已有思想家对这些道德准则加以阐发,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及至南宋,忠、孝、廉、节组合成固定词语,并在理学家的弘扬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南宋末年,时局维艰,“忠孝廉节”理念受到许多名流节士的推崇,如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相继为国殉难,亲身践行“忠孝廉节”理念,据传文天祥在抗元转战之时,在永州、梅州等地仿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以鼓励爱国精神,提升民族气节。
闽台地区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忠孝廉节”思想深入人心,至今还能在各地找到许多相关的文化遗存。如在福州鼓山八仙岩崖壁、明溪沙溪乡梓口坊村黄氏家祠、连城朋口镇文坊村项氏祖祠、晋江青阳蔡氏家庙等地,都有不同时期临摹朱熹“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遗迹。
传统建筑装饰常被喻为“墙上的教科书”,一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常常通过建筑构件中生动的图形造像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使民德归厚。“忠孝廉节”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内容,是传统建筑装饰较常出现的主题,如表现“忠”的三国故事和表现“孝”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等。“忠孝廉节”同时出现在一组建筑装饰中时,民间则有约定俗成的题材搭配,闽台地区最常见的是以“孔明进表”“望云思亲”“杨震却金”“苏武牧羊”四则故事分别代表忠、孝、廉、节。
建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其前殿步口一对古老的花瓶柱上,即刻有这四则故事。花瓶柱为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一般的石柱通常为或方或圆的几何形石柱,较为复杂的有龙柱和花鸟柱,而以花瓶柱形式出现的,在闽台地区乃至全国均不多见。该对花瓶柱按雕刻内容分三部分:底部为花瓶基座,为兽爪状的柜台脚;上部为缠枝四季花卉,分别雕刻牡丹、莲花、菊花和茶花,与花瓶一道象征四季平安;中部为花瓶,瓶身左右对称各刻有四幅图案,除了两两对称的“南极仙翁”“麻姑献寿”和“狮驮香炉”“象负果盘”外,另外则是表现“忠孝廉节”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
“孔明进表”(忠),典出《三国志·诸葛亮传》。石雕以孔明夜进《出师表》为题,他手持奏表,准备进入宫门,旁有童子提灯照路,刻画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
“望云思亲”(孝),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也是众多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狄仁杰任唐宰相时,母亲正在河阳居住。狄仁杰某日登太行山时,往南望见白云孤飞,动情地对左右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石雕刻画了身着官服的狄仁杰,正抬头仰望流云,身边一童子撑着蒲扇为其遮阳,十分生动。
“杨震却金”(廉),典出《后汉书·杨震列传》。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怒斥前来送金的昌邑县令王密。石雕刻画杨震正一手指天,正气凛然,只因王密称送金暮夜之时无人知晓,杨震正色回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手捧着财物,跪拜于地,面露愧色,一正一邪,跃然画面。
“苏武牧羊”(节),典出《汉书·李广苏建传》。西汉苏武出使匈奴,因不愿归降而被放逐到北海边牧羊,19年后归乡时,须发已尽白。文天祥《正气歌》赞扬苏武的气节,称“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石雕刻画苏武杖汉节牧羊,身旁有羊羔和匈奴士兵。面对趾高气扬的匈奴士兵,苏武不卑不亢、泰然自若。
与厦门青礁慈济宫关系密切的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其西侧立有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恩荣牌坊,其上亦有“忠孝廉节”的人物故事,石雕内容十分契合牌坊旌表儒士王天佑之妻何氏节孝的主题。恩荣牌坊正面两侧分别刻“孔明进表”“望云思亲”故事,背面则刻“杨震却金”“苏武牧羊”故事。相对青礁慈济宫花瓶柱古拙的雕刻风格,白礁慈济宫恩荣牌坊的雕刻更为细腻,这也说明花瓶柱雕刻年代远远早于恩荣牌坊。
在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的“爱吾庐”古民居,其石雕门楣除刻有“居仁”“由义”四字,两端还刻着“孔明进表”“望云思亲”的故事,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在普通百姓中的广泛影响。此外,台北艋舺清水岩祖师庙的正门门楣石雕,台中丰原区的张氏古厝“万选居”后堂顶堵木雕等,也都有“孔明进表”“望云思亲”“杨震却金”“苏武牧羊”故事内容,其雕刻艺术表现形式均与福建地区相仿,由此说明闽台两地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
有关“忠孝廉节”历史人物题材故事非常之多,并非所有建筑装饰内容都会套用上述四则历史故事,也可能会因主人的喜好或匠师的选择而出现不同的组合版本。如台湾台中林氏大宗祠正门左右廊墙的“忠孝廉节”石雕作品,其“廉节”内容仍是“杨震却金”和“苏武牧羊”,而“忠孝”部分则变化为“秦庭之哭”和“伯瑜泣杖”。
“秦庭之哭”(忠),典出《左传》。春秋时期申包胥与伍子胥有旧交,当楚国郢都被吴国攻破时,申包胥为伍子胥到秦国求救,起初被秦哀公婉言拒绝,申包胥乃站在秦庭墙边痛哭七日七夜,最后秦哀公被感动而发兵救楚。石雕刻画申包胥掩面而泣的情景,这里的“忠”体现了对友人的忠信。
“伯瑜泣杖”(孝),典出汉刘向《说苑》。汉代孝子韩伯瑜某日犯错被母亲笞打,因母亲年老无力打痛自己而哭泣。曹植在《灵芝篇》写诗赞道:“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泪沾巾。”二十四孝中的孝行故事很多,台中林氏大宗祠选择“伯瑜泣杖”,应该是为了与“秦庭之哭”两相呼应,以哭显示忠孝之情。
千百年来,“忠孝廉节”所体现的忠信诚实、尊亲孝悌、廉洁奉公、守节自重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基因中,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时至今日,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忠孝廉节”故事仍为人津津乐道,如闽台两地杨姓把“四知堂”作为堂号,以纪念“杨震却金”的先贤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影响力可见一斑。
漳州白礁慈济宫恩荣牌坊廉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