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积极落实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阅读行动的力行者”主题座谈会关于“书香校园”阅读的倡议,3月19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社(福建师范大学)、我院研究生会及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在我院学术报告厅联合举办书香校园“学习·研习”经典读书会——AI重构劳动:技术赋能与主体危机。我院院长傅慧芳教授、党委副书记杨君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副主任陈云教授、团委书记黄敬兵、辅导员李伟达出席活动,我院本、硕、博学生共80余人参加,活动由傅慧芳教授主持。
傅慧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我院始终将研读经典文献作为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重要载体,持续打造“学习·研习”经典读书会品牌,引领青年学子筑牢理论功底。当前,我校正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积极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建设书香校园。希望同学们积极响应号召,以经典读书会为契机,多读原著原文,深悟思想伟力,努力成长为训练有素、功底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活动中,陈云进行领学共学。他回顾了异化理论的学术史生成,并带领学生共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结合原文深刻分析了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用生动的案例将晦涩难懂、抽象复杂的异化理论讲透彻。他指出,AI并没有脱离劳动价值论解释范畴,AI的本质是过去人类劳动的物化产物,新价值的唯一来源仍是活劳动。他呼吁同学们在享受 AI 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要让AI完全替代大脑,要做真实的自己,以“存在者”的身份与世界共处。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本科生吴巧莉以“AI时代,被取代还是迎新生?”为题,深入探讨在人工智能热潮中如何捍卫人的主体地位,指出应“大胆拥抱”,避免依赖,发挥作为驾驭者的“主体性”地位;硕士生周芙霖以“论构建智能时代下的新质劳动者队伍”为题,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者队伍的产生背景、构建困境、策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博士生郑扬涛以“从“人机共融”到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跨越”为题,从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解放何以可能、现实境遇出发,提出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智能劳动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随后,陈云对三位同学的主题分享逐一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同学们不仅“走进”了经典,更“读出”了新意,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将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转化为观察时代的“透视镜”。
在学术“开放麦”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与老师互动交流。师生围绕“如何避免劳动者之间的恶性竞争”“异化理论在新时代下形成的消费异化和交往异化”“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地位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充分彰显了马院学子的思辨思维与学术热情。
此次书香校园“学习·研习”经典读书会的成功举办,为我院师生提供了阅读经典、分享经典的学习交流平台,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接下来,我院将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研读活动,以经典著作为依托,以深度研读为路径,推动书香马院建设,全面涵育“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校园新风尚,在书香氤氲中续写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