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产出了许多原创性成果。近日,由我院、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组成的“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队走进复旦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的回信和贺信精神,探访《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对话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参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专题展、科技成果展,调研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主线,探寻高等院校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密码。
传承真理之光,体悟复旦学人一脉相承的育才强国基因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实践队员们带着激动的心情与“星火”志愿服务队代表座谈,一同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双方围绕贯彻落实回信精神,提升理论宣讲吸引力、感染力,打造高水平宣讲队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这是我们不断钻研精进的动力源泉!”实践队员被志愿者充满激情的交流发言深深感染。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以“信仰之源”为线索,以《共产党宣言》和陈望道生平介绍贯穿始终,着力凸显《共产党宣言》作为“信仰之源”在革命先驱探索救国道路中的重大作用。实践队成员在志愿者的讲解中,感受到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孙小禹副教授,再次回母校走进展示馆,感触良多,在“风范”展区驻足,并给队员们讲解了陈望道先生的宗师风范和教育理念。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自觉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
薪火相传,赓续复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育才之道今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提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等的殷切期望。实践队邀请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作“牢牢把握‘两个先行先试’”专题报告,系统学习了解复旦大学贯彻落实贺信精神,推进教育科研改革,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等方面具体举措和成效。调研期间,实践队对复旦大学培养“干细胞式”人才举措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复旦大学为破解人才“拔而不尖”难题,大力推动的学科专业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的举措,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走好融合创新之路”“如何自主培养造就创新者”“如何以制度创新提升效能”带着这些问题,实践队前往复旦大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题展和科技成果馆,调研复旦大学融合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大人才”战略等一系列首创性、深层次、集成式改革举措。“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教育、搞科研,协同攻关、合力育人,复旦大学真正把‘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给具象化了!”看着展馆中丰硕的创新成果,队员李茜滢感叹。
笃志融合,贯通复旦张江研究院产教协同育人的创新基因为深入探寻“复旦张江模式”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特色举措和突出成效,实践队前往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下称“研究院”)调研。研究院副院长胡建华教授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政产学研共同体”的生态建设、运作机制和创新模式。调研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研究院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了“科研—转化—产业”的闭环成果转化体系,不仅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为国家产业发展集聚和培养了众多人才。“研究院‘技术银行’与‘人才摇篮’的美誉真的是实至名归!”听完介绍,实践队员许金凤有感而发。
前沿求索,捕捉类脑智能蕴藏的复旦智慧密码在复旦大学脑智能科学与类技术研究院,实践队员被琳琅满目的前沿科技所吸引,在这所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交叉前沿研究机构,实践队员们不仅近距离观摩了近红外、脑电、脑磁图等先进设备,还观看了研究院内的沉浸式环幕展厅及其8K短片,了解类脑科学研究与技术成果重大意义——为破解大脑奥秘、治疗脑疾病铺就一条“看得见、调得准”的科学路径。
在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ZIC),实践队员实地了解了世界上最先进、亚洲规模最大的超高端科研型磁共振系统。“这套系统又被称作‘大脑显微镜’,它能够帮助人们以亚毫米级的分辨率探索大脑的微观世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中心的高精尖设备,引发实践队员阵阵惊叹。调研中,实践队还了解到,中心正致力开发高级成像技术和多模态脑定量技术,力争揭示脑信息生成与处理机制,促进脑疾病的早筛与预后,为进一步解读“大脑宇宙”的“天书”提供技术支撑。
复旦大学的战略性成就为实践队调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提供了宝贵样本。“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保障。”在返程的大巴上,同行的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师王丽丽做了总结。
知行合一践真知,产教创融育新才。队员们表示,将努力把所思所悟转化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思政微课等形式丰富的实践成果,以青春视角解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书写精彩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