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教育逻辑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2023-04-14)
杨建义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好思政课,要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教育逻辑,将现实的宏大体系、多样主体、丰富内容、广阔空间整合起来、运用开来,在伟大的时代、鲜活的现实中引领学生明大道、育大德、立大志、成大才,实现思政课培根铸魂之目的。
一、教育主体的“我你他”融汇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主体性活动,主体能动性直接影响教育成效。首先,要增强教师能力。教师是“大思政课”中主导之“我”。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既坚定理想信念,秉承家国情怀,又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教学能力,身教和言传相结合,做到以德服人、以识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当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解疑释惑,在言传身教中传授道识,切实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
其次,要激活学生能动性。学生是能动的教育客体,是“大思政课”中能动之“你”。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善于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在投身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涵养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勇担使命的大情怀。
最后,要汇聚榜样能量。“大思政课”要有大师资,善用好请进来的“他”力量。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设计,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参与思政课堂教学,通过他们的自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和引领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教育目标的“知信行”融达
思政课教学必须是说服人、指导人的。首先,要实现以知立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通过思政课促使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理论立场、理论思维。
其次,要注重以信导行。“学而用之为识,学而无用为闻。”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推动学生由知到信的转变,才能达成从“闻”到“识”的达成。要连接好社会大课堂,开展体验式、参与式、浸润式实践教学,促进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最后,要实现以行为要。“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要把课堂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统一,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聚焦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亲历感知、实践锤炼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体系,将理论知识活化为自己的行为选择,脚踏实地地躬身实践,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实现“知信行”的融达。
三、教育空间的“课社网”融合
“大思政课”是对传统课堂的优化超越,其关键和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好课程同现实的结合点。首先,要铺延学校课堂。健全完善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突破传统校园课堂的局限性,利用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搭建起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将有价值、可触摸的现实场景转变为课堂,做到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其次,要激活社会课堂。时代变迁、历史成就书写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中。要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素材,在社会的田野里“消化”书本,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也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在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积累人生智慧、增长本领才干。
最后,要活用网络课堂。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实施双向信息互递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紧密型教学关系。合理运用集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于一体的独特媒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饱满课堂教学容量。尝试以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教学创新,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学生听起来“新鲜”,嚼起来“有味”,做到听有所思、学有所悟、得有所行。
四、教育方法的“史事理”融通
“大思政课”是既专业又综合的课程,融通了“来时路”“当下事”“个中理”的统一。首先,要以史明理。“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知所从来,方知所去。要充分利用“四史”资源优势,依托典型事例、历史人物、感人故事等,教育引导学生回顾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把握时代方位,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其次,要以事载理。要善于运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典型案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与“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胸怀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在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开创未来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领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观大势、明大局、担大任,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
最后,要以理服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与真理同行,讲出大学问,阐释大道理,真正把道理、原理、真理讲深讲透讲活。扎根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解析时代,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研析机理、探究规律,回应和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学生强化“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教育场域,串联教育内容,协调教育力量,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向、与实践同频,真正实现铸魂育人、涵德化人的作用。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ZH022)阶段性成果】
https://www.gmw.cn/xueshu/2023-04/14/content_36497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