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一)承建依据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的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研究基地组织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重点研究方向,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深刻思考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遭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有效增强学习宣传的理论深度、贯彻落实的实践力度、认可认同的情感温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本研究中心依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福建最早获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也是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档学科行列,是福建省唯一进入A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19年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科5-10%2018年进入福建省高峰学科建设行列。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这些高端平台是本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学科依托。

(二)研究特色和科研实力

1. 高端引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在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研究、党史党建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福建地方治理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特色鲜明。如赖海榕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获批 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研究”,主持中央编译局与外交部合作项目《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视角》,陈永森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傅慧芳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主体性研究》等。201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本研究团队成员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8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96项;在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民政部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计划出版100部,现已出版70余部。2017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以来,本研究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社科委托、基金重点、一般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一般项目6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6项;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54篇,28篇论文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专业期刊、报刊发表。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被有关部门采纳的咨询报告19项,其中获习近平总书记批示2篇,其他正国级中央领导人批示1篇,中宣部采用5篇,被其他省部级领导批示2项。20183月,本研究团队成员创办内参《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南方通讯》,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海外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观点和信息,已出版12期,2期获得省厅领导批示,2期被中国社科院报送中央有关领导决策参考,2期在《国外社会科学》刊发。

2.教研协同,把推动“三进”作为核心工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本研究中心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全省本科生中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并把思政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转化为科研的主攻方向,立体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相关创新做法受到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关注,被中宣部、教育部、福建省委简报刊用。201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本团队成员获得教育部、省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9项,省部级教学荣誉10项,其中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择优资推广计划1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解答项目3项。2017年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团队成员共获得教育部、省级思政课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2项、省部级教学荣誉7项。其中团队成员荣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首届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巡回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1人,首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展示二等奖1项;第八届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2018年获福建省重大教改项目1项,福建省首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 1项。

3.特色服务,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使命。一是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重大社会思潮的分析和研判,密切跟踪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思潮动态,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高层次刊物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代表性错误观点。开设“微言大义”网络专栏,指导研究生撰写“短实新”的网络评论文章,向时代发出正能量,批驳错误思潮,净化网络空间。二是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组建博导宣讲团、博士生宣讲团,有1位核心成员被评为中宣部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位核心成员入选福建省首批理论宣讲专家库,1篇宣讲报告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团队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福建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以核心成员为骨干的校党委讲师团获批“省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三是主动服务全省理论学习。核心成员参加省委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省委宣传部“砥砺奋进的五年”宣讲团、福建省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为省委宣传部起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宣讲提纲,为全省各市县党委、省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和意识形态工作整改要求提供理论宣讲服务。

4.交流拓展,把拓宽学术视野作为关键支撑。主办了党的十九大之后福建省首场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国性研讨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道路”高层论坛,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莅会并讲话,20171031日《光明日报》整版报道论坛盛况。与武汉大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单位共同发起主办“第一届中国价值观话语嬗变与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与中央编译局海外当代中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二届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国际高端论坛”,主办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17年年会、2018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第十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年会等一系列重要学术会议,2017年以来共举办22场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姜辉、辛向阳、金民卿、罗文东、季正聚、田心铭、谢淑丽、前瑞典驻日、驻韩大使Lars Vargö等著名专家来校讲学。有4名研究团队成员赴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研修,4位成员赴俄罗斯、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视野进一步拓宽。

(三)队伍结构

本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7位,科研核心成员共有24位。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郑传芳教授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福建省委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获评中宣部“全国宣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人才)、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名家。首席专家、基地主任赖海榕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文献信息部主任、研究员、国家高端智库首批试点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海外中国研究领域首席专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执行主编、《国外理论动态》主编,是本专业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研究专家。

本研究团队高层次人才加速聚集,队伍结构优化,形成以科研型专家教授为主,以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党政领导为辅的研究体系。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注重发挥老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50岁以上10人,40-50岁之间10人,30-404人。学缘分布均衡,24位成员21位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校外博士毕业者13位(均从海外高校或国内985高校获得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比重大,24位成员中教授17人(博导13名),占比71%,副教授7人。本研究团队成员人才辈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青年理论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青年教学名师各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手和标兵各1人,入选教育部和福建省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各3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人。

(四)科研条件

1.本研究中心依托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将学科发展作为“特区”来建设,校党委承担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在中宣部下拨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费300万元的基础上,学校除按要求相应配套外,下拨300万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校党委常委会及时研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在学科发展、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资源使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职称评聘、评奖评优、项目申报、进修访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从而也确保了本研究中心的优先地位。

2. 拥有中外文图书近2万册,及时更新图书期刊、音像资料,每年更新中外文图书2000册左右,为研究团队成员统一购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专门采购“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在逐步建设,初步实现科研管理智能化。实训中心配置专业设备,科研条件不断改善。

3.与高水平智库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高层智库建立了紧密合作机制,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举办国际国内会议。与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联合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大调研”活动,助力贵州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攻坚战。

(五)管理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结构。成立由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各研究方向负责人以及学院主要领导组成的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2.建章立制,加强管理监督。中心制定建设的整体规划,制定本中心人员聘用、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保证研究院建设顺利完成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研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建设工作,接受研究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其他成员的监督。中心科研工作实行项目制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负责考核、验收完成中心科研工作。